辽宁一名新高中一年级女孩在军训期间自杀的消息,淹没在近来大家对学生军训的质疑中。“军训”的标签叫人们忽视了问题的另一面:今年以来,见诸媒体的初中生自杀事件已超越三十例,其中半数以上确定为初初中生。
这一数字好像印证了《中国教育进步报告》的剖析:中小学生的自杀率从六年级出现攀升征兆,最高的为初中。
自杀——一个原本就沉重的话题,和孩子联系在一块更是叫人很难承受,在蓓蕾初开的季节,他们为什么舍弃了生命?
“孩子们领会不到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
【他们为什么轻生?】
吴静是一所地级市教师培训学校的心理学教师,曾多次介入当地中小学出现自杀事件后的心理干涉。在她看来,一个过去自杀未遂的初中一年级男孩颇具代表性,“那个孩子是在教室里跳楼未遂,被几个同学抓住了。他轻生的直接缘由看着是期望老师给他调座位没成功,他觉得以后三年都要和一个非常难同意的同学坐在一块,但事实上并非如此。”在后来的交流中,男孩坦白,自己选择跳楼之前,曾在网上查过资料,甚至用有关的物理公式进行过计算——从教室跳下去,自己还能“存活三天,可以让他们都痛苦。”
“他们是哪个?”
“我爸,我妈,大家老师。”
吴静感叹:“全都是他最亲近的人。”深入知道状况之后,吴静发现,孩子的爸爸妈妈因为工作繁忙,极少和他交流,一旦孩子出现问题,总是是简单直接的呵责了事。“不少选择自杀的孩子,表面上看上去乎是由于某一次作业完不成,或者受了老师的批评,但事实上都有长期积累是什么原因,而且可能是多种缘由叠加导致的重压。”
她接触过一个有轻生念头的高中二年级男孩,“这个孩子把自己不想活着是什么原因归结为要升高中三年级了,考试重压特别大。但他会说,他要在死以前,把以前欺负过他的人都杀掉。”详细知道之后,原来这类所谓“欺负过他的人”都源自这个孩子的初中阶段,“考试的重压只不过一个因素。”
为何这类孩子会随便地舍弃自己宝贵的生命?
“我感觉一个比较要紧是什么原因,孩子们领会不到生命中的美好和快乐。”吴静说,“从小学开始,作业重压、考试重压、升学重压让孩子和父母都长期处于一个很紧张的状况。老师和父母的主要工作就是拿着剪刀‘修剪’孩子。”在这样的情况下,就非常难用能让他们感觉到的方法来表达爱。
吴静接触过的一个父母在替女儿写了18页生字后,抱怨“太难受了”,女儿回答:“了解难受你将来就少吵我。”
“他们没完全认识到生命是个单程道”
“我还接触过一个非常特殊的‘跳楼’案例,就像开玩笑一样。”吴静苦笑,“两个初中的孩子吵架,男孩把女孩的校服扔到楼下去了,女生说:你给我捡回来,要不然我就跳下去。这个男孩不去捡,女生就问旁边的同学,我跳下去能摔死吗?他们教室在二楼,同学说‘摔不死’。这个女生就从窗户跳下去了,摔折了两个脚踝。”
吴静感觉,如此叫人哭笑不能的案例投射出的危险,是孩子会随便把轻生当成一种方法。在家庭教育里,中国人的传统观念禁忌谈“死”;而学校教育虽然有生命教育、心理健康的内容,但多是泛泛一谈。
“不少孩子在这个年龄并不真的知道生命的可贵,没完全认识到生命是个单程道,甚至会受一些文学、影视作品的影响,觉得生命是可以有另一种形态存在或者继续的。”吴静说,“而且,成年人也做了坏榜样。大伙在日常都是急匆匆的,在路上抢车、在十字路口抢灯过马路,往深里说,都是对自己生命的漠视。”
“事发后第八天,才请专业人士介入”
另一个让吴静印象深刻的问题,是一些学校在事件发生后的应付不成熟。
“有一个男孩早上的时候在学校里跳楼,学校要保护现场,等公安机关勘察,当时正好是学生来上早自习的时候,一些孩子不能不从现场边上走过去,虽然有一段距离,但心理感受是很强的。”而吴静最耿耿于怀的是,学校对孩子的遗体甚至没遮盖,“后来有一个初中一年级的女孩就不敢去上学了。当时为何不可以给这个班级或者整个学校停半天课呢?无人敢做这种决定。”
“还有一个三年级的孩子,在教室里心脏病突发过世。学校刚开始没在乎,他的座位空着,班级里天天发牛奶,还是发到他桌上。一直到有不止一个孩子开始梦见他,怕自己也会死,学校才寻求专业的心理健康咨询师介入,当时已经是事发后的第八天,太晚了。其实这种情况,应该是第一时间就介入的。”据吴静察看,学校里的心理健康教师多是兼职,小学是大队辅导员,中学不少是政治老师。这类天天忙于本职工作的老师们,虽然也通过考试获得了有关证书,但常见缺少实践,而且真的找上门去跟老师咨询的孩子少之又少,“有些学校看着非常看重,甚至是团体参加考试,所有些班主任都拿到心理健康教师的证书,但站在孩子的角度想一想,不少孩子是不会去跟我们的老师讲这类事情的。”
学校更看重的一般是安全问题,文章开头提到的那个男孩所在的学校,后来建新校舍时特意把教室的窗户升高,让学生很难攀爬:“这当然也是方法,但不是根本方法。”
【为何是初中?】
精神断乳期,需要有情感的寄托
宗春山:
初中阶段有三个特征,会致使中学生心理容易出现问题。
第一就是这个阶段处于精神断乳期。中学生想独立,期望可以摆脱对爸爸妈妈情感上的依靠,想反抗爸爸妈妈或者其他成人对我们的约束。但他们事实上情感还是不成熟、精神不独立的,所以他反抗爸爸妈妈之后,还要有情感的寄托。根据正常轨道,这种情感的载领会是同学、同龄的小伙伴或者偶像。
但假如这个孩子正好社会交往能力比较弱,身边没朋友,那他的情感就无处寄放,精神上无所依靠,这种情感上的波动也会带来身心的波动,如此的孩子就会出现自闭症、抑郁或者自我评价低等状况。
第二,这个年龄段的孩子能力还是非常弱的,不会主动地寻求社会支持,不会主动向爸爸妈妈、同学或者一些社会机构求助。这也会让他们越发孤独无助。
第三,目前的中学生面临的学业重压可能更甚于高中生。这类年高考考试已经不再那样严酷,多数高中生都能考上大学,只是学校水平高低不同。而中考的重压却在增大,是不是能考上一个好的高中,或许会影响到是不是能考入好的大学。于是中学生的重压骤增。而中学生在自我保护能力和觉察能力与应对反应上都会弱于高中生。
吴静:
初中阶段其实是孩子对自己进行定位的一个重点期,在青春初期,孩子的生活观和价值观都不清楚,是生命最脆弱的极端。到了高中,分流基本完成,孩子的生活观、价值观和生活阅历已经告诉他,我们的定位是什么。譬如学习好的孩子要到更好的高校就读,学习差的孩子就混一个毕业证。
譬如我接触过的一个孩子,在初中的时候有轻生的念头,是由于被同学打了,感觉自己非常弱,非常没本事,不了解该如何解决;等他到了高中,就做了一个选择,跟一些“有权势”的“混社会”的同龄人做朋友,无论这种选择是不是正确,他不会再像初中的时候那样纠结痛苦。
父母忽略了对孩子亲社会能力的培养
宗春山:我觉得,这个结果其实不是应试教育导致的,最主要的还是主观缘由,是由于一些个体的亲社会能力较差,这一点需要父母好好深思。
亲社会能力,这是一个心理学或者社会学定义,简单地说一个亲社会能力强的人,人际关系一定很好。大家的父母在对孩子的早期教育中,过于功利,过于重视孩子的学习力甚至是学习成绩,而忽略了对孩子亲社会能力的培养。
孩子的亲社会能力,不是天生的,它源于早期的自我价值感,受孩子父母教育开放程度、是不是鼓励孩子参与社会活动等方面的影响。培养孩子的亲社会能力,其实应该从婴儿就开始。那种把孩子甩给老人的方法是最不可取的。爸爸妈妈要常常和孩子对视、交流,第二才是携带孩子走出去接触人和自然。可以说,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是自闭症的,不与孩子交流,那样孩子的亲社会能力不可能太强。
孩子的亲社会能力假如有缺失,就会出现自卑、自我评价低、缺少自我价值感等心理疾病,紧急的会出现社交恐惧。这种孩子心理崩溃、选择自杀的可能性要比一般孩子大得多。
其实鼓励孩子多交往,多接触自然,对学习也是有帮助的。譬如说写作文,写作文需要有情感,需要有生活,而情感是需要积累的,不可以凭空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