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擅长倾听。倾听是交流的首要条件。只有倾听孩子的心里话,了解孩子想什么,关注什么和需要什么,才能有针对性地给予孩子关心和帮助,也会使未来的交流变得愈加容易。孩子向你诉说开心的事,你应该表示共鸣,如孩子告诉你他在婴幼儿园得到了老师的表彰,你可以称赞说,噢,真棒,下次你会做得更好;孩子向你诉说不开心的事,你应该让他尽情地宣泄,并表示同情,如当孩子告诉你小朋友推了他一把,他很气愤时,你可以说,你非常生气甚至想打他,是吗?但你不可以如此做,你可以告诉老师,请求老师的帮忙;当孩子向你诉说你不有兴趣的话题,你应该耐着性子听,表示你关注他的谈话内容,你可以用嗯、噢、是吗、后来呢等词汇,表示你在认真地倾听,鼓励孩子继续说下去。如此,不只使孩子更乐意向你倾诉,也可以提升他的语言表达能力。
第二,擅长发现。发现是交流的重点。父母在倾听的过程中,不但要认真倾听,而且要擅长考虑,重视在谈话中发现孩子的亮点。譬如,发现孩子可以独立地讲述简短的故事时,要准时给予赞赏:你讲得真很好!孩子首次能坚持我们的看法据理力争时,就应该称赞:你真有主见,就像个雄辩家。应该注意培养并保护孩子的自尊心,不可以一味地说教、指责,要哪壶先开提哪壶,如此,孩子不但想常常和你交流,还能提升交流的水平。
第三,要童心未泯。父母假如没一颗童心,一直高高在上,就非常难和孩子交知心朋友,也就谈不上真的的交流。这就需要父母和孩子谈话时,要以孩子的心态和孩子能理解的语言进行。孩子游戏时,你可以与他一块游戏,一块比赛,使孩子感觉你是他的朋友和伙伴,交流自然会水到渠成。
第四,慎用批评。批评是教育孩子必不可少的方法,但使用方法不对,也会干扰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交流,抹杀孩子的灵性。心理学研究表明,犯错的孩子,最担忧失去爸爸妈妈的爱,所以父母的批评最好从谈话开始,千万不要过早地下结论或横加指责,以防止孩子关闭心灵的窗户,拒绝交流。假如用孩子,让大家来谈谈怎么样之类的语言开始谈话,允许孩子把事情的经过讲完,并引导他说源于己的想法,然后帮助他剖析问题所在,孩子不只会自觉地承认错误,还会对你更亲近。
第五,要有耐心。有的父母过于急躁,常常是恨铁不成钢哪壶不开提哪壶,幻想着通过一两次聊天,就能和孩子成为知心朋友。父母与孩子之间的年龄、心理和思想感情等各方面都存在着巨大差异,理解需要一个过程。假如过于急躁,交流就会成为泡影。
婴幼儿的风韵种类一般可以分为三种:容易型、困难型和迟缓型。容易型的儿童很容易交流,而困难型和迟缓型的儿童,因为情绪比较消极,非常难对环境和爸爸妈妈及老师感到认可。父母假如失去耐心甚至情绪激动,埋怨、责怪甚至惩罚孩子,就会使孩子变得不耐烦,由此产生困惑、胆怯、逃避等不好的心理,甚至产生敌意,亲子关系就大概长期不和谐。
第六,要讲究一个信字。和所有些友谊一样,两代人的交流也要讲一个信字。说话算数说起来简单,真的做到并困难。儿童心理大夫林达过去举过如此的例子:一位母亲由于6岁的女儿不愿与她交流,便领着女儿去进行心理健康咨询,结果发现缘由是母亲将女儿告诉她的秘密,在晚饭时不经意地告诉了家庭其他成员,结果哥哥姐姐们以此来取笑她,从此她再也不愿对母亲怎么说了。可见,父母的诚信对孩子的健康成长也是非常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