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报料,浙江庆元初中几名学生将一名一年级学生关在黑屋子里暴力殴打,并用烟头烫伤孩子。此后,当地公安局回话称,已介入该案调查,受害人小学生已经找到,殴打小学生时在场的四人也已经到案,均为未成年人,案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可谓有图有真相,一段互联网视频真实再现了“庆元事件”,一个一年级的孩子被几个中学生欺凌,方法残忍,画面带给人的视觉冲击和心理震惊达到公众心理临界点,说群情激愤恐怕也不过分。目前,当地公安已经介入,并表示涉案均为未成年人,这意味着由于年龄过小这类个打人的孩子将不需要担负刑事责任。
事件将来的走向大致已经明确,但经由互联网视频所激起的冲击波还在汹涌向前,“霸凌现象”被舆论一次次提及,特别是面对“未成年人不担刑事责任”,不少人对法律所呈现出来的“心慈手软”表达着失望,但可以一定,舆论整体上呼吁看重霸凌现象的声音可谓此起彼伏,有门户网站发表评论文章觉得“处置‘校园霸凌’应上升为国家议题”。
确实,孩子之间能有多大的恨,居然那样娴熟地演绎着成人世界的不堪暴力行为。毕竟,暴力历来被文明社会所拒斥,即使暴力从来没离得远远的过人类社会,但至少在孩子世界里,整个社会还是期望通过教育劝导可以尽可能让孩子离得远远的暴力才是,悲催的是,校园里的“小霸王”、“小混混”一直隔三差五地惹出点事端。
但老实说,不少“校园霸凌”都是通过互联网平台传播开来的,最后只有那些暴力元素和对众人心理冲击程度上极具传播价值的极个别事件才可以引燃整个互联网,而同时,互联网上也会同时出现一种声音,有人难免要触景生情想起过去自己也曾年轻过——假如做一个随机调查,哪个上学时没听说或见过“小混混”?哪个没遭遇或见识过校园暴力问题?对于大部分人来讲,这不是有或无的问题,不同就是轻重。
“校园霸凌”频频发生,这已经不可以视为个别现象,而呈现出某种常见性、紧急性,以至于不时叫人心寒齿冷,确实,“校园霸凌”已然逾越了“不打架不骂人”的学生守则,但囿于年龄这个特定缘由,却也可以回避刑法的追责,可是,学生守则管不住,刑法又管不了,难道一点方法都没了吗?如此下去,怎么样是好?
坦率说,目前确实还没什么好方法。有学者研究,2007年颁布的《教育部中小学公共安全教育指导纲要》,其中才明确提到“知道校园暴力导致的害处,学习应付的办法”。“校园暴力”被单列出来是个好事,说明获得了有别以往的看重,但毕竟又处于“知道学习”阶段,而特指未成年人之间伤害的“霸凌”,官方的认识自然也超不出这个“知道学习”阶段。所以,“校园霸凌”频发,但从国家应付层面来讲,尚处于“知道风险,学习应付办法”的阶段,这是一个最基本的现实!浙江庆元再一次让整个社会见识了“校园霸凌”的巨大风险,可大家内心非常了解,这某种意义上就是大家到今天还没掌握应付办法的势必结果。那样,问题来了,大家要用多长时间才能掌握应付办法呢?这,紧急而迫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