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大的地方,大家叫它家;在这个世界上,有一个最小的地方,大家也叫它家。家是大家生命的摇篮,生活的第一所学校,生活的第一个舞台。
想到家,大家就想到夜晚明亮的灯光。有灯的家就有温暖,有灯的家就有期盼,有灯的家就有期望和梦想。
今天,家庭教育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在家庭教育中,爸爸妈妈常常感到疲惫不堪,孩子不时陷入痛苦绝境。是什么把大家引入了如此的困境?为何大家家的电灯依旧亮着,大家家庭教育的智慧之灯却灭了?
一个口号,让爸爸妈妈输在了起跑线上
自从商业社会创造了一个口号:“客户就是上帝。”自从中国的教育产业化,教育范围也衍生出一个时尚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仿佛一夜间,这个十字的口号,像风一样传遍内地,也把无数父母吹乱了阵脚。
在这个口号引导下,不少家庭收成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和焦虑。
广州有一位很年轻的母亲,见到我就开始痛哭流涕。她说每一个来广州演讲的专家,她都亲自来听讲坛,专家的各种偏方她都用了,市面上所有时尚的教育图书,她都买回家来跟女儿一块看。还有,为了女儿能同意最好的教育,为了让她不输在起跑线上,她选择了广州少年宫一个特别的地方,在那里买了房屋,买了一套最贵的而格局最不好的房屋,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期望她的女儿从小受最好的教育,期望她的女儿不输在起跑线上。然而,当她女儿走进中学,她发现女儿让她失望了。从女儿三岁开始,她就送女儿上少年宫,学绘画,学习英语,学音乐,学舞蹈,几乎时尚的早教课程,所有该学的都学了,但为何上了初中,她女儿的各科成绩非常差,让她特别失望呢?她不知道,她感到委屈。她说:我付出了这么多心血,可是我的孩子为何没长成我期望的样子呢?
如此的困惑,如此的痛苦,无论从媒体中,还是日常,到处都可以听见和看见。像如此的母亲到处可见,爸爸妈妈付出了最多的时间和资金,为何孩子没像爸爸妈妈期望的那样成长呢?
在济南,有三位年轻的母亲,听完我的课,走到台前来对我说:“大家是失败的母亲!”我感到非常震撼,一位母亲在那种情况下,才能确认自己失败呢?我问她们:“你们如何失败了?”
第一位母亲说:“我的孩子上课不注意听讲。”第二位母亲说:“我的孩子有一天逃学了。”第三位母亲说:“我孩子成绩不够出色。”
看着她们年轻的脸,我想她们的孩子肯定非常小。于是,我问她们:“你们的孩子有多大?”她们说:“刚刚上一年级。”
一个七岁的孩子,刚刚步入校门,开始全新的学习生活的时候,为何一道题没做好,上课没注意听讲,考试成绩不理想,就被确认失败了?而这个失败不只是孩子,而且是母亲?
非常显然,她们不知道我们的孩子,在婴幼儿期就没注意观察过孩子的自我学习特征,所以上小学后,遇见一点儿小问题就惶惶不安,如临大敌。这就是“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这个口号带给父母的“后遗症”。
大家不少父母正是由于非常害怕“输”,所以就特别紧张,由于紧张,大脑的弦就整天绷着,思维的焦点和双眼的焦点就不停地落在孩子身上,不停地探寻孩子身上各种可能致使“输”的弱点和缺点。而正由于害怕和高度紧张,大家的判断和考虑神经就比较容易会出现偏差甚至盲从性,从而给大家的教育智慧蒙上阴影,让家庭教育陷入盲区甚至黑暗区。
由于大家被吓坏了,怕输在起跑线上,所以大家紧张并高度敏锐,大家的心中就会出现阴影和盲区,就像家里断电后,那种不明方向的恐惧。
黑暗为何让大家恐惧呢?由于大家在黑暗中看不清自己,也看不清别人。不了解身在什么地方,会发生什么,于是,周围有一点儿声响,大家都会惊慌失措。黑暗中掠过任何一个影子,大家都会坐立不安。这就是黑暗给大家带来的恐惧,这就是恐慌带来的一系列后果。
年轻的母亲,由于心中装着太多的恐惧,所以她们的想象力和判断力常常会出现误差。她们期望孩子的每一天都有好的成绩,期望孩子的每个表现都是出色的。但这不可能。由于成长中的孩子必然会出现如此那样的问题,孩子是在出错中成长的,就像孩子一直在跌倒中掌握爬行、掌握走路一样。一个生动活泼的孩子,他的头脑不断地迸发和冒出各种各样的奇思妙想,心灵和身体的协调需要各种练习来完成,不可能每一个行为都符合大人的规范。仅仅由于不符合大家的规范,就失望,就判定为失败,这实在是被吓坏了。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就这短短的十个字,让大家的家庭教育一直笼罩在恐惧不安的阴影中。
在西安,有一位白发苍苍的母亲让我给她的儿子打一个电话,说仅需花一分钟。我问她:“你要我对你的儿子怎么说呢?”这个母亲说:“你告诉他,大家来听你的讲坛,我和他的父亲都意识到大家在教育中出了问题。大家做得不够好,大家过去伤害过他,我从目前开始要改正,请告诉我的儿子。”面对这位真诚的母亲,我说:“这么要紧的话,你为何不亲口对你的儿子讲呢?”这位母亲叹了一口气:“哎呀,我儿子的门上挂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四个字‘闲人免进’,已经整整挂了三年了。”
大家可以想象,同在一个屋檐下,同在一个家庭中,当大家的孩子在门上挂上一块牌子,上面写着“闲人免进”的时候,他们是在拒绝爸爸妈妈的关心,拒绝爸爸妈妈的爱。爸爸妈妈被迫站在门外,真是咫尺天涯啊!如此的家庭生活,如此的教育,大家如何能不痛苦呢?
由于恐惧孩子做不好,由于害怕每次考试失败,大家不停地唠叨孩子,反复地揪着孩子的缺点不放。大家觉得孩子的问题只须每天说,就能改变结果,孩子听腻了,听厌了,听得恐惧了,不但把耳朵关闭,也把房门关闭了。
于是,家庭教育这盏智慧之灯熄灭了,父母和孩子都陷入慌乱、紧张和恐惧中。于是,恐惧让大家的血管缩短,大脑和心脏供血不足,导致了大家心灵的痛苦、身心的疲惫;导致了孩子和爸爸妈妈还没有开始行动,精神情感已输的困境。
一个“笨”字,让孩子失去信心,失去动力
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字,常常被大家父母挂在嘴边。大家期望孩子聪明,怕孩子笨,就不时地用你真“笨”,来伤害孩子。
几年前,我去昆明演讲。晚上,我到了一家茶叶店,随意转一转。当我走进这家店时,我看见店里一张非常大的茶桌后面,坐着一个可爱的小女孩,穿着一件红色的衣服,非常漂亮。于是,我对小姑娘说:“是你在看着这个店吗?你能告诉我,你的茶叶多少钱吗?”小姑娘看着我摇摇头,然后说:“这儿的茶不卖。”正在这时,她的母亲从我身后走了进去,我转身对她母亲说:“你的女儿真能干,在给你看着这个店呢,她告诉我,这类茶叶不卖。”没想到,这位母亲立刻眉毛竖起来,愤怒地用第二个手指头指着孩子说:“你这个孩子,真笨!”
如此的镜头,在日常太容易见到了。大家常常轻松、随便地把手指举出来,指着天真无邪的孩子,说他“笨”!
这个时候,我回头看了看那个可爱的小姑娘,她刚刚灿烂的笑脸忽然间阴沉下来。我转过身,对这位年轻的母亲说:“从目前开始,请你答应我,无论在什么时间,无论在什么地方,请你绝对不要对你的女儿说‘你真笨’。”
这位母亲先是愣住了,紧接着她笑了:“如此说她就不自信了,对吗?”
小姑娘看见大家两个在对话,她转身跑了。
我问这位母亲:“能告诉我,你的女儿都会做什么吗?”“噢,我的女儿非常能干,她会洗袜子,也能帮我擦桌椅板凳,还能帮助我看店。”我说:“哦,原来你有这么一个能干的女儿。”
正在这个时候,小姑娘噔噔噔跑进去了。她先察言观色,由于孩子对陌生的事物和陌生的人有兴趣,她假装玩,耳朵在注意大家怎么说。我对小姑娘说:“刚刚你母亲告诉我,你特别能干,会洗袜子,能帮母亲做家务,是如此吗?”刚刚还一脸阴沉的小姑娘,忽然间脸放晴了,她脸上挂着笑说:“真的,我会干不少事情呢!”
“那你会念书吗?”“我会啊!”“你会读什么?”“我会读《 论语 》。”“那好,你能目前给大家读读吗?”小姑娘噔噔噔跑上楼,找了一本《 论语 》来。在她上楼的时候,她母亲告诉我,这个孩子啊,爱干活,就是学习不好,她学习可费劲了,非常笨,学得特别慢。
她多大岁数?刚刚四岁。谈话间,她拿来《 论语 》。我说:“请你打开,来给大家读一段《 论语 》。”这个时候,我发现她低下头,胆怯了,捧着书,却不敢读。面对一个陌生人,面对母亲灼人的目光,她紧张了,害怕了,由于她从来没自信过。面对一个陌生人,她自然胆怯。
她一直不开口。后来我说:“如此怎么样,我读一句,你读一句?”她点点头。我读一句,她跟我读一句。大家一块读《 论语 》开篇的“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连续读了三遍,她没记住,读了五遍,还没有记住。这时,她的母亲表情变了,一次又一次地说:“你看!我说她笨你不信,是否真笨!”我用眼神一次次地暗示她别说。当我和她一块读了二十遍,她终于可以大胆地读了。
这个孩子的问题出在哪儿呢?
大家为何会随便地说一个孩子笨?
由于大家对孩子没耐心!大家不了解孩子记忆的过程、语言学习的过程是需要很多信息的输入,与反复输入的。
大家没等待,大家让孩子读这么生疏的、两千多年前的句子,这类词语对她来讲真的是太陌生了,一个四岁的孩子,她如何可能读两遍就记住呢?不可能!她需要读10遍、20遍、30遍,甚至100遍,才可以真的地铭刻在心里。大家中国有一句话叫做:烂熟于心,冲口而出。你没烂熟于心,就没方法冲口而出,何况一个四岁的孩子?
在学习的过程中,孩子必然会遇见如此的问题。但,大家的父母不是察看孩子,发现孩子记得慢是什么原因,不去知道一个两岁、三岁、五岁……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大脑发育、心灵成长、身体骨骼肌肉协调的过程,不给孩子反复练习的机会,而是单方面地觉得孩子个个都是神童,讲两三遍就应该记住,假如你没记住,就是“笨”。
孩子上了小学将来,坐在教室里,听老师讲课,孩子听了三遍没记住,父母就觉得孩子笨。其实问题不是孩子笨,而是孩子上学之前准备不充分,词语量不足,阅读量不足。就像大家学习英语,假如只能5个单词,你听老师给你讲英语课,是完全听不懂的。假如会500个单词就轻松多了,如果会2000个单词,就能上中学了。孩子从婴幼儿园到小学,他们平常日常积累的词语、常识量,他们拥有的各种学习力,假如能达到一年级的需要,面对全新的学习环境,他们就会表现得从容快乐。而让孩子从容快乐地学习,是需要在婴幼儿期大家耐心的帮忙和指导的。
后来,经过20遍的反复练习,这个小姑娘可以很熟练、准确、生动地诵读,后来,她来兴趣了,她发现:噢,原来学习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她告诉我:“我还有不少书呢,我到楼上去拿。”但那个时候已经是夜里12点了。
当孩子得到勉励,得到承认时,看见自己进步了,她自然会开心,一开心就会废寝忘食,而父母一直急功近利,假如孩子不成,就简单暴力地说孩子“笨”,在“笨”字的笼罩下,孩子不会自信,也找不到学习的乐趣……
一个病毒公式,毒害了一代人的心灵
提起这个公式,恐怕八零后的孩子们最有发言权。据调查,很多八零后年轻人存在的焦虑、恐惧心理都与这个公式有关。这到底是一个哪种公式呢?
这个公式来自一个简单的推理,这个推理从一次考试开始,直接推断到人的一生。不少父母常常手到擒来地应用在孩子每次考试前后,给孩子施加重压。
你这次考试没得100分,就排不上前五名;
你排不上前五名,就当不上三好生;
当不上三好生,就考不上重点中学;
考不上重点中学,就考不上重点高中;
考不上重点高中,就不可以上重点大学;
考不上重点大学,以后就找不到好工作;
找不到好工作就找不到好对象,就没好生活就没幸福。
这个公式成为八零后身体的毒瘤,它深深地毒害了一代人的心灵。
在北京,有一群孩子告诉我,他们学习不快乐。其中有一位还是学校推选来的好的学生。我说:“你成绩非常不错了,为何不快乐呢?”
“我害怕。”
“怕什么?”
“我怕我这次考好了,下次呢?假如我考不好,输了如何解决?”
我说:“那你输了会如何解决呢?”他说:“我输了就上不了好中学了,上不了好中学就上不了好高中了……”然背部诵一遍病毒公式。
在清华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中,也在重复着这个公式:今天大家没好工作,以后就没好生活……
甚至在海外的留学生中,也流传着如此的忧虑,他们忧虑以后毕业了是回中国呢,还是留外国呢?留外国大家做不好如何解决?回到中国大家不适应如何解决?学校变了,语言学系统变了,受教育环境变了,病毒公式却没变,你看,这个病毒公式多可怕。从今天开始,大家需要在家庭教育中删除这个病毒公式。假如不删除,大家会完全陷入它的掌控之中。
有一点儿逻辑知识和社会经验的人都会发现,这个公式根本就不合逻辑,应该是说一个很低IQ的推理。一次考试不可以定终生,名牌大学也未必肯定能带来飞黄腾达的好运,拥有不少钱也不肯定找到幸福。为何如此一个缺少生命智慧的推导公式会这样走红呢?
就是由于大家中华民族的智慧之灯,在大家家庭教育的这个舞台上熄灭了。
由于大家极少用智慧去剖析大家的孩子,剖析大家的年代,剖析大家的处境,而是常常跟着年代中各种各样时尚的、流行的,被大众传媒炒得火热的这类口号公式走。由于从众心理让大家找到安全感。
大伙都了解,之前网上有一个八零后的互联网小组,他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爸爸妈妈皆祸害”。这个口号,真的让大家太震撼了。大家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传统的美德、孝悌的文化,那样如此一个民族,到了21世纪,居然有一群孩子会说,爸爸妈妈皆祸害!天下爸爸妈妈无不把爱都献给了孩子,为何结论是如此的呢?我想背后肯定有太多的故事,太多辛酸的故事,太多悲惨的故事,太多让两代人一同受伤的故事。
家庭本来是一个温暖的地方,家庭本来是让大家学习受教育的最好的学校,家庭本来是父母传递爱和智慧的一个场合,但大家的孩子在这里没得到。结论是什么,“爸爸妈妈皆祸害”!这是让大家震撼的。同时,这个口号摧毁了大家中华民族一个古老的系统,让大家需要重新深思,大家的教育问题出在哪儿?由于大家太恐惧了,大家恐惧一个口号,“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大家天天陷入盲从的一个“笨”字的指责中,大家对孩子不满,看不见期望。还有,大家被一个可怕的病毒公式袭击之后,就无怨无悔地去忍受,于是带来了大家生活的痛苦。
那样,怎么样让父母和孩子们从恐惧中走出来,删除病毒公式,放手伤人的隐形武器?这需要大家点亮智慧的灯,从中华民族的出色文化中,从人类的自然天性中,从孩子成长的规律中,重新找回丢失的教育的宝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