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婴幼儿教育专家莉莲·凯茨研究发现,不少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会由于某些缘由渐渐产生对学习的无能感,并因此而丧失自信心,给其他人的感觉是,这类孩子“越学越笨”。其实,有一种“笨”是学来的。而吸走他们自信心的是以下三种教育方法。
1.过高的学习计划。有的父母[微博]不考虑孩子的心理和IQ进步状况,一味分派学习任务,又不做任何解说,结果孩子永远不了解该如何学,每次尝试都失败,极少能体验到“赢”的感觉。如此,不需要父母说,他都会感觉自己非常笨。
2.过早的常识传授。一些“望子成龙”的爸爸妈妈,为了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过早对幼小的孩子进行读、写、算练习。其实这类常识并不符合婴幼儿认知特征,孩子虽然能鹦鹉学舌地死记硬背一些,却不理解,所以并不可以促进孩子的智商进步,反而给他们带来非常大的精神重压,减少了对学习的兴趣。
3.过多的负面暗示。心理学研究发现,外面言语和行为暗示对孩子的心理进步影响巨大。一些爸爸妈妈的口头禅就是说孩子“真笨”,有时是火冒三丈地批评、责骂;有时是发扬谦虚的优良传统,譬如说“我儿子就是没脑子”;还有时不是批评,而是昵称,譬如说“小笨蛋,不可以如此做”。但无论本意怎么样,孩子同意到的都是“自己非常笨”的信息,久而久之会产生紧急的自卑感,开始自我怀疑,潜意识会拒绝新的常识进入记忆库,从而真的“变笨”。
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于别人的长处。即使学习成绩差,也不该被贴上“笨孩子”的标签。父母要认识孩子的弱点,更要擅长发现孩子的优点和潜能,携带赏析和鼓励的见地,孩子会变自信。
第一,要让孩子常常体验成功的喜悦。人在成功时,大脑会释放快乐激素“内啡肽”,驱使孩子重复这一体验。从这个角度看,成功才是成功之母。所以,做游戏、做手工、做家务时,可以鼓励孩子大胆尝试,适度引导。譬如,当孩子参加手工比赛,但捏出来的老虎像兔子,父母切不可嘲笑甚至羞辱,而要指导孩子重新认识两者有什么区别,并帮助做好。
第二,鼓励孩子探索。每一次探索都是学习的机会。但不要给孩子设定太高的目的,而要“为孩子找一棵矮点的苹果树,让孩子踮起脚就能摘到苹果”。
第三,保护孩子的兴趣。前苏联一位教育家给孩子上课,筹备了一个“发言球”,一边往下扔,一边提问,哪个接到球就回答。有人表示不解,觉得这是画蛇添足。但教育家回答说,没“发言球”,孩子就可能没了发言的兴趣。
最后,允许孩子失败。进步心理学家指出,孩子还不拥有自我评价能力,大多是靠别人的态度来认识自我。爸爸妈妈对孩子的失败历程要给予足够的包容,不要用怜悯的态度对待孩子,也不要劈头盖脸地责骂,而要让他了解,失败每人都会碰到,勇敢、聪明的人会从失败中吸取教训,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