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父母,大家之所以考虑把孩子送出国,除去想让他们同意优质的素质教育外,也不想让他们背负国内角逐激烈的升学重压。但其实,作为初来乍到的亚裔学生或是移民一族,要适应环境的变化和文化冲突带来的内心焦虑并不是易事。
文 | 朱凡
求学问,绝对不是件轻松的事。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在加拿大,都需要努力地付出。有的父母和孩子误以为加拿大中学宽松自由,一些少年留学生逃学旷课、不求上进、无心学业,尚未成年却敢去飙车、聚赌、酗酒、抽烟,做了不少“坑爹”的事,叫人痛心疾首。
勤奋的学生到什么地方都要和时间赛跑
1、上学,在哪都不是件轻松事
吃晚饭时,我听见小儿子有意无意之间说道:“妈咪,我明天有数学测试。”
母亲有的不解:“奇怪,从未听说过你怕考试,为何忽然之间提醒我你要考试?是否你感觉在加拿大读书有困难?”
儿子在中国上了七年学,回加拿大念书也有一年时间了。
“10年级的数学我在中国学过一部分,一点都不难。”比起中国的应试教育,即便是开学后不久的测验,在母亲的眼中也只不过小菜一碟。“你一定是想找一个饭后不刷碗的借口!”母亲识破了孩子的“阴谋”。
孩子欲开口争辩。
我拍了拍儿子的肩膀:“走吧,我助你刷碗,复习去!”
“还是父亲知道我,在国内,从小学到初中一年级,初一的我已经‘百考成精’。只不过在加拿大,我刚从中式英语转过去,还是有点难,担忧考不好。10年级数学我学起来挺轻松的,不过,越轻松越有重压,由于我对自己有需要:我要考高分。老师和同学好像都觉得大家这类来自中国的学生数学特别厉害,所以我不考好,也辜负了自己和大伙的期待!”
英语难,学起来有重压;数学简单,考试却不轻松——我在琢磨这当中的关系。
“我回来啦!”二女儿风风火火地推门进去,还未坐下,就急忙说:“今天教授又布置了一批作业要明天交的!” 她读设计,今年刚进大学。开学两周我看她比大家都忙碌,天天早出晚归,嘴里总是唠叨“作业、作业”。以前读加拿大中学时那种优悠的日子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5年前二女儿在加拿大读高中,除去第一年要过英语关以外,没听她说过加拿大中学的辛苦和重压,升上大学后状况却完全不同了。
二女儿放手饭碗,忙她的作业,我估计又要忙到半夜。
剩下我和太太整理台面。哦,对了,大女儿还在学校没回来。大学最后一年,也够她忙碌的。
看来,开学不久,无论是大学生还是高中生,忙碌变成正常状态。念书,不是一件轻松的事!
平心而论,在加拿大上中学比在中国上中学要轻松一些。我那读10年级的儿子的课程表与他读初中三年级的中国同学比较,课程少了不少。
在加拿大的中国学生同样面临考试重压
今年从武汉来的小刘告诉我,在中国读高中,上课从早上八点钟开始,要一直上到下午四五点钟,中午有休息,但晚上还要回学校去晚自修。高中大多数同学都是住校的,专心为高考考试冲刺,从七点钟睁开双眼起床开始,到晚上十点钟上床休息,一共是15个小时,当中花在学习上起码有12个小时。
她才来不久,最大的感受是在这里读高中,九点钟上课,下午三点下课,中间有一个小时的午饭时间,加起来也就6个小时,但在学校里只呆5小时左右。作业大都在学校完成,晚上回到寄宿家庭再做些自习,一个半小时就能结束。
也就是说,在加拿大念书学习的时间要比在中国少一半,多出来的时间大家可以做自己有兴趣的事。
从杭州来多伦多读12年级的小菲,是学校的文科尖子。虽然才来不久,她已经感觉到了加拿大高中毕业班的紧张步伐,但与国内高中三年级同学备战高考考试相比,还是少了浓浓的火药味。她特别叫同学传了两张课程表给我,一张公立学校,另一张国际学校。在小菲的言语之间,我感觉到了一种“胜利大逃亡”的庆幸。
我认识的一位陪读母亲发来一段关于加拿大中学学习是不是轻松的怎么看。她写道:“都说这里的学业轻松,或许只不过孩子没了国内频繁的考试与排名重压而已。
我女儿有早起的习惯,6:30起床,自己做简单的早餐,坚持早读。8:40-15:05在学校学习。下课后,若干的合作项目需要与同学一同完成,还有大量阅读和制作PPT 的作业。
假如放学后不立即回家,孩子会参加学校球赛观摩做拉拉队。她也参加学校一个学生CLUB。女儿基本晚上10:00前休息。孩子学习时间跟国内差不多,并没缩短,只不过学习内容更广泛且有自主性。
这也是大家送她出国留学的初衷。学习,不只为了考试。更令大家欣慰的是,丰富的体育训练、足够的睡眠和好的气候条件,让女儿的过敏体质在几个月内就有了改变,肤色血色都健康了!
宽松的课堂环境并不意味角逐变小
当然,我也有一点困惑。温哥华是个华人集中的城市,配合大家中国父母的超前教育思维, 各类课后的辅导班亦是林林总总,半年后我发现一个不争的事实:每个光环下的孩子后面都有个超强的辅导班…….
所以,周末你会发现如此的现象:球场上、草地上,奔跑、运动、嬉戏的大多是西人孩子,而在每个辅导中心,‘藤校’培训机构、奥数班等更多的是中国孩子。原来,只不过赛区变了,赛制仍然没变,但比赛项目增加了。
在国内你可以单纯地追求考分,而在这里,你还需要全方位地进步自己:学业、体育与艺术、个人领导力、 社会服务与实习经验。所以,是否要全方位加入课外培训大军,对于新来的中国留学生和父母都是不小的变革与挑战,需要一同迅速适应与选择。”
我非常佩服她的察看,也赞同她的看法。学习,在哪儿都不是一件轻松的事。甚至可以说,假如你刚来加拿大,面对着全新的学习环境,语言能力差一点,学管理弱一些,同辈的帮忙少一些,你在加拿大高中的学习比起你之前在国内的学习,还要更有重压和挑战。
2、怎么样引导孩子面对留学重压
留学重压,从登陆加拿大第一天开始就形成了。我在不同场所跟这类从中国来的孩子们推荐,“叔叔也过去恐慌过、畏惧过,也过去丢尽了脸,但不管如何,我都过来了。其实最大的敌人不是环境,而是你内心的恐惧和慌张,好在目前大家都走过来了。”
留学生进入陌生环境容易遭遇“文化休克”
>>>> 留学生的“文化休克”
留学新生出现问题是什么原因多方面的,其中一个要紧的原因是环境的改变。一个人在全新环境下容易出现重压和焦虑,好似一个人远足或登山时,没充分的筹备容易出现缺氧缺水供血不足的短暂“休克”。针对这种社会心理现象,心理学家、社会学家做了大量的研究。
上世纪60年代初,文化人类学家Kalvero Oberg用“文化休克”这个专有名词,来描述这种心理反应现象。他说:“文化休克是因为失去了自己熟知的社会交往信号或符号,对于他们的社会符号不熟知,而在心理上产生的深度焦虑症。”
一个人来到异国他乡, 开始会感到异国情调的新鲜、刺激,干什么都有激情。但,这段开心期过后,一般都会进入文化休克期。
1990年圣诞,我从广州移民到加拿大,面对着全新的环境,已是而立之年的我足足花了差不多三年时间,才适应下来。
在加拿大,我原有些社会地位、社会角色全部“清零”;英语能力的不足,致使我同西人交际无所适从,只能扎堆华人圈子;重压和焦虑使我情绪非常不稳定,身体情况也变差。还好有一帮教会的弟兄姐妹帮助我。
当年在加拿大华人圈子里时尚一句话,在加拿大这个新家园,大家都要按顺序历程三个五年,即“五年存活、五年生活和五年进步”。先求存活后求进步,伴随时间的推移,我也逐步适应了。
在今天这个互联网年代,大家的少年留学生可能比我当年要幸运得多,由于他们对外面的世界已经不再陌生。
但也要看到, 在15至17岁左右他们首次离开爸爸妈妈独立生活,一下子历程语言不同、文化差异、教育有别等等这么多的改变,对于依靠性较强的中国少年留学生来讲,无疑是一场前所未有些冲击。
水土不服、措手不及、无所适从,孩子们面临一连串的困惑、一系列的挫折,也令大家留守爸爸妈妈操心担心。
以下节录是部分父母给我的留言:
——以前她不管看到什么都感觉非常新奇、开心,话不少,目前她和我视频,每次问及学习,只有一句boring来敷衍我;
——我的孩子总是跟国内的同学聊微信,特别怀念家乡,才过去不久,就吵着圣诞要回来;
——我家女孩对学习不有兴趣,反而喜欢和学校里的中国同学来往,她说有种安全感;
——孩子放学关在屋里,除去吃饭,都不跟寄宿家庭交流;
——她与寄宿家庭主人闹翻,又要换地方;
——我刚说孩子几句,他就抱怨我啰唆;
——我发现孩子对某门课程产生厌烦甚至憎恨;
——孩子抱怨加拿大老师不如中国老师好;
……
“文化休克”也罢,“教育代沟”也罢,既然大家没办法改变环境,那样就应该掌握自我调适。做爸爸妈妈的,群策群力,帮助孩子尽快从休克中醒过来,尽快跨过代沟,进入适应期。
好似倒时差一样,各人身体素质不同,对环境改变的适应能力也不同。既然已经出国留学,就要有如此的心理筹备,需要以学为主,用功、用心,练习我们的学习力,所有留学生都要了解,没任何借口和例外。
>>>>
聆听与交谈,帮留学孩子减压
今天用音频和一个同学聊天,我问他:
“你来加拿大的时候,有重压吗?”
“有。“
“什么时间开始有?”
“从刚开始过来就有。”
“那是一种哪种重压?”
“无形的重压。”
“如何无形法?”
“我来到一个新的环境当中,我慌了,首次自己一个人出来,孤独、无助。”
“还有哪些重压呢?”
“爸爸妈妈对我的期待,我来到这边,舍弃了国内的学业,在国内的时候我上的还是挺好的学校。大伙都爱出来,爸爸妈妈就说,你不如早点出去吧,不要输在起跑线上。不少同学都计划大学之后再出来,我高中就出来了,所以他们对我的期望非常高。
家人一有期待,我就有重压,我要比大学时才出来的同学多花三年的钱,三年下来,100万就没了。我爸爸妈妈也困难,他们期望我能考一个好的大学,可以留下来成为加拿大人。
我目前开始更多地想如何留下来,如何能找到工作。关注可以留下来的那些大学专业和职业,已经不管自己是否感兴趣了。”
“你有没感到恐惧和慌张?”
“有啊,我记得进移民局的时候,他跟我讲的那些东西,我全部都不懂。幸好那边有一个中文翻译,他帮我问了不少东西。当时我想糟了,我来这边读英语,他们讲什么我都不懂,我如何读啊?
来到学校,到教育局里报到的时候,我也是不懂的。寄宿家庭说我真的大胆,什么都不懂,就如此跑到这边来念书。其实,我只能自己给自己壮胆。”
“是啊,你应该给自己打气壮胆。叔叔是研究历史的,当年不少的华侨不懂英语,就来加拿大打工,泛太平洋的这类铁路都是那些不懂英语的中国人修起来的。不懂英语不需要着急,也不需要恐惧慌张。”
“我还是慌张的,我甚至想过逃避回国。但我感觉回国对不起我一个人,更对不起我爸爸妈妈。我爸爸妈妈多没面子啊,他们跟人家早就说了,我出来了就要衣锦还乡。我出来的时候,爸爸妈妈请不少的朋友吃饭,不少人都恭维我。
每一个人都说哎呀,太厉害了,可以出国,那些人都说以后我是读哈佛的,读耶鲁的,不少人说我要替爸爸妈妈争光,我爸爸妈妈的一些亲戚朋友甚至还说,你好好读,以后大家的孩子都去投奔你。
你想想,我一个人都不可以,还要给我那样多重压。当然这类重压,不止是我一个人的,还有来自爸爸妈妈的。你想想,我容易吗?”
跟这位同学谈完之后,我心里面沉甸甸。我很了解他的重压、恐惧、慌张,说老实话,换上我,可能比他更糟糕。
留学初期的恐惧情绪需要疏导
记得在30年前移民到加拿大的时候,我也就30岁。一面历程着与亲人的离别,一面还要应付新环境中的存活重压,我比这类留学生更没退路。他们还有机会回国,还不需要担忧经济来源,只须专心念书就好,我当时还需要找工作。在圣诞那天,我就开始去找工作了。
我在不同场所跟这类从中国来的孩子们推荐过我们的历程,我跟他们说,“叔叔也过去恐慌过,也过去畏惧过,也过去丢尽了脸,但不管如何,我都过来了。我感谢上帝可以让我有机会面对困难,学习存活。其实最大的敌人不是环境,而是你内心的恐惧和慌张。好在目前大家都过来了。”
我还跟这类孩子说,没关系的,天天醒来的时候,你要了解今天干什么。慢慢的,你就会发现你的英语水平提升了,发现我们的学习项目一个个完成了,慢慢你就开始不会想太多过去的事情,不想太多家的期望,你会更专注地面对我们的学业。”
>>>>
帮孩子重建自信:你能,你行,你可以!
我的移民故事和你的留学故事都有一个一同点,面对异国他乡的全新环境,大家都是所有“清零”,从头开始,阻挠大家飞跃的是语言障碍。
不能否认,刚到加拿大上学时,大家听不懂英语,交不上当地朋友,赏析不了轻松教育有哪些好处,一连串的打击,确实能将大家不多的自信摧毁。
青春期遇上留学期,以致大家开始自我怀疑当初是否选择错误,自卑为何自己表现那样糟糕,内疚天天都在白白浪费爸爸妈妈资金……
一个人一旦失去了自信,缺少动力和信念,干什么事都不会成功。大家要深信自己肯定可以做好某件事,达成所追求的目的,通俗地说就是:我能、我行、我可以!天生我材必有用!
星期四中午,我约了一个11年级的同学谈话。他过去告诉我,他来加拿大念高中是为了达成做设计工程师的梦想。但英语水平一直没提升,学习成绩比在国内的时候还要差,他发觉自己距离心中的梦想愈加远了。
他是一个典型的“被加拿大课程摧毁了自信心”的版本,他不那样勤奋,反而沉迷于手游,上网交友随波逐流,得过且过。受他爸爸妈妈的委托,我同他进行了一番交流。
我知道他从小学到中学的历程,倾听他学习上的困惑,同他一块制定新的学习策略。我问他有没信心重新开始,他有的犹豫。的确,自信、信心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东西,我只能鼓励他去历程,根据计划去做,“一天做一件有意义的事”。
我对他说,只须你肯天天少玩一个小时游戏,多花一个小时看英语读物、听英语节目,形成习惯,成绩必然会提升。最后,我引用了巴尔扎克说过的一句话,“创造家全靠一股了不起的信心,才有勇气在不可知的天地中前行”,让他了解,经过努力他的设计工程师梦想肯定可以达成。
过了几天,他母亲告诉我,孩子说将来不需要每天同他视频,改为一周视频一次,由于他要忙于学习,没时间闲聊。我听了,心里挺安慰。
3、面对重压,低龄留学生犯的低级错误:逃学
记得在新生父母见面会上,校长特别提醒大家天天要让孩子带《学生手册》回校,由于当中有很多校规需要熟知。
那次见面会上,校长挥动手里的《学生手册》,语重心长地对父母说,校规不少,但非常重要的一条是:学生需要天天按时到校。
然后,她接着说,你的孩子必须要来上课,假如真的不可以来上课,父母要打电话给学校请假。接着,她又示范怎么样打电话请假,大意是:我叫什么名字,是某某学生爸爸妈妈/监护人,某某学生几年级,因任何事情请假。
她提醒父母不要随便替孩子请假,除非孩子的病有传染性,不然建议不要由于小病而随意请假,现场有很多父母都点头赞同。我却有的不以为然:按时上学是天经地义的事,为何校长不厌其烦地反复强调呢?我有的不解。
后来,翻看了政府的《学校法》,我才了解个中缘由。在加拿大,所有7-14岁的孩子都需要上学。在大部分状况下,孩子们7岁前就开始上学,14岁后仍然继续学习。法律规定爸爸妈妈承担确保孩子上学的责任。倘若孩子7岁将来不可以上学,父母就需要给出合理正当的讲解。
法律规定有三种缘由可以不上学:1. 孩子就读私立学校;2. 孩子生病或者有某种残疾;3. 离家4.8公里以内没适合的学校,并且学校也没提供交通工具的。孩子们需要每天按时到校,未经学校允许不能离开。按时到校和正常学校生活对孩子是尤为重要的。
缺课较多的孩子将没办法充分同意学校的教育。倘若孩子迟到或者缺课,老师可能会需要父母给出书面说明。校长只同意以下5种状况的讲解:1. 学生生病;2. 学生家有生活病,或者发生了情况;3. 紧急的疾病爆发;4. 其他一些意料之外状况;5.某些宗教节日,比如犹太人新年、中国新年等家庭安排。
有时学生家会在学期当中安排度假计划,学校既没权利赞同,也没权利拒绝,由于那是父母我们的决定。有的学校会需要,假如孩子因参加家庭旅游计划而缺席5天或以上的,父母须提前一周递交请假条。
没父母督促的小留学生总是缺少自我约束
不过,在处置迟到、早退等缺课现象时,中西方文化的不同就显现了出来。在国内中学,老师会不断地提醒不可以按时到校的学生,或者把父母叫到学校来。“教不严,师之惰”,“子不教,父之过”,教育孩子是老师和父母一同的责任。
加拿大的教育理念是把孩子培培养独立自立、自我管理、掌握担当的公民,从小培养孩子对我们的行为方法和后果承担责任。
所以,对待上课迟到这类事,学校除去天天第一时间公告父母,父母给予讲解外,还会将这类缺课记录在案。当然,由于迟到、早退和缺席会干扰测验、课堂演讲、递交作业和考试等成绩,最后也会直接影响孩子的期末成绩。
虽然,加拿大中学视学生考勤规范为“校规”的头等大事,留学生反而会由于没爸爸妈妈的督促,没班长任的谆谆教诲而犯这种“低级错误”。但,学生上午迟到,监护人下午就会收到学校公告。
针对留学的违规行为,多伦多教育局有一套处罚策略。
在多次劝说后假如学生仍屡教不改,学校就会公告监护人前来,学生需要签署一份保证书,保证在出勤记录、遵守行为规范、学分累积表现比如按时缴交作业、带齐学习用具和课后同意辅导等等方面,有改变和进步。
保证书有一个具体的有效期,而且,学生、监护人、学生顾问老师和学校办公室主任四方在该份保证书上签名,所有任课老师都会收到这份赞同书。假如签约学生未能履行承诺,学校有权需要学生退学。
扫描上方微信二维码,关注阳光家教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