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华是我市一知名省示范高中招办主任,用他的话说,每年他都会代表“一方权势”在招生大战中进行博弈。在他看来,武汉省示范高中角逐到底有多激烈,招办主任的平时工作就能完全反映。
忙:多睡1小时,可能少招2个优生
5月12日下午7时30分,王华在《2008年志愿填报记录》上抄下最后一个已填报本校志愿的优生后,他长舒一口气。“今年的仗打完了。”看着记录上写的数百名考生名字,满足之余王华随口哼起了喜欢的民歌小调,盘算着晚上终于能睡个安稳觉了。
今年4月调考结束后评卷第二天,王华就从区内拿到了4月调考成绩。此后天天早上6点钟,他都按时起床。7点15分到校后,和其他招生职员碰头确定招生进展,他开始坐在2部咨询电话前,当起接线员。
“有时真想有三头六臂。”王华说,2部咨询电话天天的间歇时间很短,高峰时甚至可连续接上30多个,同时对着两个话筒说话是常有些事。由于自己手机也被公布成咨询电话,为预防电力不足,王华天天会筹备三块电池。
王华说,招生大战期间,他呆得最多的地方就是招生办公室。因长期给父母做填报讲解和劝说工作,上卫生间和吃饭成了他白天难得的安静机会。
为网罗更多优生填报,王华天天一直在晚上10点将来才离开办公室。回到家后,王华会将当日咨询的学生分类整理,确定第二天重点劝说的对象。因此多数状况下他只能在凌晨1点左右睡觉,第二天周而复始。“多睡1小时,可能少招2个优生。”
骗:遇老乡也半劝半诓
在多次造访王华的过程中,记者常常可以看到如此的画面:一听父母不是武汉人,王华立刻就询问其老家,一旦是自己熟知的地方,王华立刻操起当地方言认老乡。
一次招生咨询中,一位父母刚透露自己老家在河南,王华立刻说起一口地道的河南话和其寒暄。听到家乡话,这位父母连说“非常亲切”。虽然该学生分数填报该校风险非常大,但王华用家乡话劝说几句后,父母当即拍板决定填报,并连说“伢交给老乡还有不放心的。”
“能说四种方言吧。”王华笑言,年轻时他走南闯北去过不少地方,能说不少地方语言。有时遇见特别出色的学生,他总会用认老乡的办法和父母套近乎。假如父母是武汉当地人,只须父母所在单位有自己认识的熟人,他也会和父母聊上两句。
“你让父母感到亲切,劝说工作就简单不少。”王华坦言。
装:喜怒无常玩“变脸”
“我是个什么脾气,我一个人都弄糊了。”王华说,为了打动各色父母,他需要维持喜怒无常。
王华说,有些学生分数非常高,考上该校绰绰有余,如此的父母总是牛气冲天,说起话盛气凌人。此时,他必然会看上去很强势,用学校优质升学成绩、巨大的填报风险向父母叫板。“来咨询一定想报,打掉父母的牛气,他们离填报就更近一步。”而面对普通的优生,王华一直满脸堆笑,“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招生咨询时,招生以外的事情即使给自己再大的情绪影响,他也不会流露出来,只能标准地针对各类型型父母摆出相应的面貌。结果同事总开玩笑说他会玩“变脸”——能在短期里转变情绪,叫人捉摸不透。
狡:所有为校方利益
在王华看来,招办主任一职关系到学校将来发展势头。因此在招生过程中,他从不带任何个人情绪,甚至宁愿违背肯定的道德原则,也要维护学校利益。
在王华记忆中,06年招生中的一名学生他印象最深。
王华介绍,这年招生咨询时,一名下岗爸爸找到他,称儿子非该校不报。但其成绩低于该校预估指令线10多分,非常可能最后以三限生录取,需交纳2万多元三限费,让这个家庭的经济负担雪上加霜。
“父母当场下跪求我签合同。”王华说,如抛开学校招生利益,他必然会告诉父母填报其他分数较低的学校,或干脆签个协议免除三限费。但和该生签合同意味着学校会损失2万元收入,放走该生又等于实惠其他高中。但王华坚持不签约,而以“先考试报名,入学后再适合减免”的口头承诺劝说了该生填报。
最后中考时,该生发挥很好,幸运地以指令生录取,这位爸爸也对王华千恩万谢。“换种结果,我真不了解如何面对他们。”王华如此说道。
招办主任的职业,王华坦言又爱又恨。虽然为学校收罗了很多优生让他非常有收获感,但为达到这一目的,自己不只超负荷地工作,也时常超越了普通人的道德底线。“中招大战,赋予了招生太多额外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