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感荒漠化的根源何在
-“情感荒漠化”指一个人漠视别人、漠视情感乃至漠视生命,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常识和技术等狭窄的范围,为达成个人目的而极少考虑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等。
-“情感荒漠化”最主要的一个缘由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反生活的教育。基础教育本来应该是国民素质教育,目前却变成选拔教育,同时把合格教育变成淘汰的教育,把大家的教育变成精英的教育。
-很多爸爸妈妈本身也在制造“情感荒漠化”,他们把家庭变成了学校,把自己变成了助教。学校传授常识,
家庭培养情感。家庭最关心的应该是情感的进步。
“情感荒漠化”指一个人漠视别人、漠视情感乃至漠视生命,只将注意力集中在常识和技术等狭窄的范围,为达成个人目的而极少考虑可能带来的恶劣后果等。
今年5月,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去了一趟新疆,朋友特地开车带他看塔克拉玛干沙漠,“那真是千里戈壁,寸草不生”。由此,他又想到了“情感荒漠化”,而这种听上去不可思议的现象,在现在的青少年当中并不罕见。
到今天仍让孙云晓记忆深刻的一个案例,是北京大学学生王希投毒案。“他是西北区域初中生化学大赛1、,保送到北大。以前都是乖乖的,放学就回家,回家就学习。到北大后感到重压非常大,没什么朋友,很不适应。王希感觉宿舍一个男同学很好,就想和他做朋友,一直形影不离。但其他人会感到非常奇怪,如何两个男生形影不离?男同学不让他老跟着,王希生气报复,投铊毒。结果,那个男生住院治疗1年,他也被法院判刑11年。这是典型的‘情感荒漠化’。”
“我做儿童教育研究37年,长期以来非常强烈地感觉到恶性案件在增加,譬如杀母、同学间相互的伤害。”孙云晓说。在他看来,徐力杀母、刘海洋泼熊等案件都和“情感荒漠化”不无关系。“对一个孩子的成长来讲,不光要获得丰富的常识,还要获得丰富的情感。”
为何小学生最不喜欢音乐课
“你看这个场面,非常可怕。”孙云晓从办公桌上找出一张报纸,指着上面的一张照片给记者看。照片中,一个马上入学的小孩子正坐在电脑仪器前,头上缠满各种导线,“小学入学面试,孩子先测脑像图,将孩子智能优势应用到小学教育中,因脑施教。”
“我非常怀疑,”孙云晓说,“孩子很容易遭到诱导,用这么多线把他武装起来,孩子就会对这个结果特别相信。事实上孩子刚入学时,不可以告诉他‘你什么行,什么不可以’,不应该给儿童强烈的刺激。优势可以发挥,劣势也可以进步,不可以如此机器化。”
在应试教育观念导向有哪些用途下,孩子渐渐与这种导向达成高度共识。1998年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院联合组织的全国中小学生学习情况调查结果显示,在小学生对各学科的评价和兴趣一项,最不喜欢的课是音乐,占17.7%,而美术则排在第三位,劳动排第四位;在孩子们最喜欢的课程一项,排第一的是体育,第二是语文、外语、电脑。
“大家感到非常奇怪,”孙云晓说,“在儿童认知进步过程中,通常来讲,音乐体育美术都是很受青睐的。这说明导向出现问题:但凡影响考试成绩的就喜欢,与考试成绩总分评定关系不大的就没兴趣。”
在孙云晓看来,因为长期以来应试教育的强化,青少年疏远文学艺术和丰富的生活,在沉重的重压下接触的课外书降低。而在课外休息时间,爸爸妈妈们最期望孩子读的书还是教学参考书。青少年的审美素养、道德修养、革新能力会遭到限制,以乖戾、偏执、自私、冷漠等为特点的“情感荒漠化”倾向随之出现。
“‘情感荒漠化’最主要的一个缘由就是应试教育。应试教育是一种反生活的教育。基础教育本来应该是国民素质教育,目前却变成选拔教育,同时把合格教育变成淘汰的教育,把大家的教育变成精英的教育。”
事实上,“情感荒漠化”并非一个新问题。孙云晓告诉记者,上世纪80年代出现的“小皇帝”现象,孩子的冷漠自私都是“情感荒漠化”。“只不过愈加紧急。应试教育倾向越紧急,孩子生活越单调,就越容易致使‘情感荒漠化’。”
不少家庭成了“无语家庭”
尽管极端的案例随手拈来,但孙云晓指出,更叫人信服的是日常的冷漠。最常见的一个现象是,不少家庭成了“无语家庭”,孩子跟爸爸妈妈没话说。
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曾做过中日韩美四国初中生比较研究。其中有一项是“遇见烦恼时你的倾诉对象”,四国初中生的第一位倾诉对象都是同性伙伴,但从第二位开始出现差异。日韩美三国都是妈妈,中国则是异性伙伴。爸爸在日韩美三国中排第五,中国的爸爸则无缘前五,排在“网友”之后。除此之外,中国的爸爸妈妈和孩子聊天的时间也少于其他国家,即便聊天,主题还是学习。
孙云晓觉得,很多爸爸妈妈本身也在制造“情感荒漠化”,“他们把家庭变成了学校,把自己变成了助教。学校传授常识,家庭培养情感。家庭最关心的应该是情感的进步。”可事实上,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54.7%的爸爸妈妈需要孩子读到博士,83.6%需要孩子考试考试前15名。2005年全国妇联的一项调查显示,妈妈对孩子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认真学习”,排在其后的是“功课做了没”。
“关注孩子内心成长的家庭,‘情感荒漠化’现象就不明显。忽略的家庭这个问题就会比较突出,像离异家庭、单亲家庭孩子、留守儿童的‘情感荒漠化’倾向就会高中一年级些。”正如中国人民公安大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的剖析,亲子依恋深厚的孩子困难犯罪。“人在12岁以前特别需要打造起浓厚的亲子依恋感情。”孙云晓如此说。
孩子失去了对社会生活的体验
孙云晓觉得,儿童教育最基本的是生活教育。“儿童长大的过程,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过程势必包含对社会生活的认知和体验。但目前中国的儿童失去了如此的体验,教育和家庭都觉得这无关紧要。”
生活的教育从实践中来。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66.8%的城市中小学生最佳选择的校外活动是郊游。孙云晓介绍,目前国际上很时尚的办法是修学旅游和夏令营,他曾到日本专门考察过修学旅游,在旅游中,学生们重新编班,以便结识更多的伙伴。“这类活动的本质特征是让孩子过一种不同于学校的生活。学校教育给孩子非常大帮助,同时也会有非常大伤害。生活不仅仅是从家庭到学校这么简单,因此要设置假期。假期的意义不止是休息,还要让孩子过不同于学校的生活。譬如,夏令营刚开始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间的友谊,让他们离开家庭后重组一个家庭,这才是这类活动的本质特征。”
而在中国,春游、秋游基本上只有一天,而且常常就是在市区附近游玩。即使这样,如此的活动也在常见降低。“教育部门出于安全考虑,并不鼓励孩子到野外活动,春游和夏令营等活动都降到历史最低点。”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的调查显示,夏令营冬令营等活动,城市中小学生参加过3次以上的只占15.7%,农村中小学生为5.2%;参加过一两次的,城市中小学生比率为44.5%,农村则为28.2%。“孩子生活的贫乏也容易致使‘情感荒漠化’。”孙云晓如此提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