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广 热搜: 幼儿家庭教育  幼教  学习  注意力训练  育儿新知  智力开发  家长教育心得  教育  学习动力  家庭教育帮 

「清华男博士毕业难找工作」教育最大的死敌,就是爸爸妈妈的焦虑

   日期:2024-12-15     来源:www.waajw.com    浏览:726    
文章简介:之前,网上流传出一段视频: 深圳某中学拓展校运会,孩子们穿着校服,拉着横幅,高声喊着口号“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都快乐。
之前,网上流传出一段视频: 深圳某中学拓展校运会,孩子们穿着校服,拉着横幅,高声喊着口号“我爱学习,学习使我妈快乐。我妈快乐,全家都快乐。”引来观众大笑。

乍一看挺幽默搞笑,但玩笑里,有不少真实的反映,仔细考虑一下,会发现这个玩笑背后的意思有的沉重。 人民日报对此发表评说:“学习使母亲快乐,说明孩子学习不快乐。学习是为了让爸爸妈妈开心,说明孩子的主动学习意愿不强,如此的学习动机很难让孩子走得更远。” 深以为然。这类孩子根本没把自己当成学习的主人,感觉学习只不过为了应对。 这让我想起发生在身边朋友的事情。 我朋友有个女儿,正在读初中二年级,不只学习成绩好,还弹得一手好看的钢琴,常常代表学校参加各种比赛,还通过了十级证书的考试。 可有一天她却对我哭诉,说她女儿拿回十级证书的那天,一回到家,就把证书放到她的面前,并对她说: “你要我考的证书,我考回来了。你的梦想我替你达成了,我的任务完成了。我这一辈子,再也不碰钢琴了。” 
投了那样多钱,那样多精力,辛辛苦苦练琴,最后却成了替母亲完成任务。无论是从感情上,还是从投入和产出比上,我的这位朋友都没办法理解,更没办法同意。直到目前,都还在为这事儿和女儿冷战。 我忍俊不禁。

其实,我朋友的女儿替母亲练琴,和开篇讲到的,孩子们替母亲学习。这背后反映的,是同一个问题。 大家的爸爸妈妈在教育孩子中犯下了不少错。 过于焦虑,过于功利,过于武断甚至是专横。 生怕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结果刚开始自己先成了孩子成长路上的障碍。 01

喊出“为中华崛起而念书”,是由于中华尚未崛起;而喊出“学习使母亲快乐”,说明母亲常常由于我的学习而不快乐。 “陪写作业引发心梗”“一个暑假就破产”……这类新闻背后,大多数是“母亲的不快乐”,母亲太焦虑了! 《2018年中国父母教育焦虑指数调查报告》中显示,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当代中国父母教育焦虑指数为67点,整体处于比较焦虑的状况。 前不久,一则「儿子考98分母亲抑郁」的话题被顶上了热搜。

这位母亲是杭州一所重点小学的老师,她5岁儿子今年刚上小学。
对于孩子的成绩,她只有一个标准:永远考100分。所以,当孩子把98分的试题拿回家时,她奔溃了。
“我班上的孩子一半都考了100分,你为何考不到?”
对于孩子的“不争气”,她觉得自己教育非常失败,抑郁了。 担忧孩子学习不好,以后没竞争优势,这焦虑可以理解。
但,假如父母太过于在乎分数和输赢,除去给自己和孩子导致更大的心理重压以外,毫无用处。 不只这样,过于焦虑还是一个自我强化的毁灭过程。 你焦虑,否定孩子,孩子紧张,表现差,你更焦虑,否定升级,孩子更紧张,表现更差。
假如长期都处于一个表现非常差的状况,孩子会失去获得常识的收获感,也会变得愈加不想上学。  02
电影《后会无期》里有句经典台词:听了不少道理,仍然过不好这一生。 这句话放在父母身上也同样适用。多少心理专家说过,父母要放平心态,让孩子自由成长。大道理大家都懂,可是办不到啊! 目前的父母生怕我们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早早就叩响发令枪。把孩子送到这种培训机构,恨不能小学就学完初中的常识,只有成绩把同班同学甩了十条八条街,才敢安心。
 这一届的爸爸妈妈实在是太着急了,一着急,就容易乱投医。 不久前就看到一个让人啼笑皆非的新闻。 

北京某教育机构组织学生拓展“量子波动速读”比赛。视频上多名初中生在桌子前埋头迅速翻书,据了解只须不断地迅速翻动书本,就能1-5分钟内看完一本十万字左右书本,而且还能做到过目不忘。

 还说“书翻得越快,离宇宙的距离就越近。”

一看就了解这是培训机构的骗局。抓住了父母焦虑的心理,把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原理进行包装,为了骗取昂贵的培训费。 令我没想到的是,培训费高达3-4万,依然大量父母趋之若鹜。 孩子们在培训机构学着这类毫无意义的东西,回到家后还要同意母亲的唠叨: 
“花了那样多钱叫你去学习,你如何不出一点成绩;”“你看你班上哪个哪个哪个,人家那样出色你咋不学一学。”

不言而喻,在这种环境里,孩子对于学习也就不可能有哪些兴趣了,不想上学的学生为什么那样多,多半是焦虑的母亲逼出来的。  03
之所以父母会感到焦虑,常常由于大家只看见眼前笔直而狭隘的那一条所谓“成功”,所谓“生活”的规范道路。 从童年开始,孩子就被送上一条人为的“成功”传输带,一个劲身不由己往前赶。 父母用“要听话”,来抹杀自由;用“别整天琢磨那没用的东西”,来抹杀想象力;用“看闲书能考上大学吗?”来抹杀喜好。

还记得热播剧《小欢喜》里的英子吗? 她是一枚学霸,然而过得不高兴,母亲对她的期望太高了,只期望她考上清华北大。 作为一个航天迷,英子一心想高考考试考试报名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可是母亲却感觉留在北京读金融,以后有出息,一意孤行。 说实话,英子母亲出发点是为了孩子好,但完全不考虑孩子本人的想法。这种畸形的爱密不透风,将孩子管得严严实实喘不过气。致使了孩子患上紧急抑郁症,差点跳海。

孔子曾说: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


意思就是,不会怎么样教化孩子,而一昧禁绝,是为虐待者。不花时间和心思与孩子交流,而只求成绩,是为暴徒。 在中国,百分之六七十的孩子遭到如此的“虐待”,他们无需喜好,无需个性,无需思维能力,只须求成绩,拿到高分,与人角逐,进入更好的学校,找到更好的工作。 老师告诉你“考上大学就解放了”,爸爸妈妈告诉你“在坚持一会儿,上了大学我就不管你了。”致使不少学子误以为等考进名校就万事大吉,从而把进入名校当成“生活巅峰”。 可是,巅峰之后60年该如何过呢? 大学又不是生活的终点,反而是要紧的起点。
假如爸爸妈妈的教育只负责到踏入大学,只负责刻板的常识灌输,而不是培养孩子独立的思想,和自主学习的意识,这个教育注定是失败的。 正如前不久河北某高校因旷课被学校退学的40名大学生一样。
 他们大学之前的生活都是被推着走的,大学前爸爸妈妈全方位逼迫和严管,到了大学又完全放下,无人管教。
大学自由松散的环境让他们一下子从高压高强度的环境走出来,忽然迷茫了,找不到自主学习的动力,就开始放任自己。
 03
记得在一档综艺里,有一位嘉宾是来自清华的高材生。 本科法律学,硕士学金融,博士转战新闻学,名副其实的学霸。 可他在上台之后,第一向导师提出了一个问题——我筹备毕业了,你们感觉我毕业后该干什么? 不停学学学,学了二十几年,到头来不了解自己该干什么。
滑稽!这是你的生活啊,“毕业后该干什么”不是该要问自己吗?

不言而喻,他之前的生活也一样是被推着走的。 爸爸妈妈要学术收获,那就努力刷题,听说金融毕业进步好,那就转方向读金融硕士。问他一个人想做什么?不了解,没想过。那就再读一个新闻学博士。 以为拥有了常识,就拥有了智慧,实则相背而行。由于自我意识没觉醒,再高的学历也于事无补。 教育的目的无非是发挥人的潜能与品格,并为此进行有关能力和常识的储备。 一昧的死念书是行不通的,更要紧的是让孩子认识自己是哪个,自己想要什么,自己要在什么范围发力,在哪条赛道上奔跑。如此才能维持学习的热情和前进的动力。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了解如何学习的人,学得不如喜欢学习的人;喜欢学习的人,学得又不如以学习为乐的人。

发现兴趣所在,才是一生学习的开始。
 05
大家学习和同意教育是为了达成幸福的生活。 而生活的幸福感源自哪儿呢? 哈佛大学格兰研究得出了这个问题的答案——“Happiness is love. Full sTOP(幸福,就是爱。仅此而已)。” 答案简单又深刻。 研究表明,一个人,只有做一件他热爱的事情时,他才感觉到自己活着,才能击败生活的逆境。 人,是为热爱而活着的。 记得之前有一部纪录片《零零后》,跟踪记录了几位孩子十二年的成长轨迹。池亦洋是其中一位主人公。 他学习成绩非常烂,上了小学后,成绩更是全班垫底。 每天挨老师批评,在持续的挫败后,他对自己也产生了怀疑,自卑,压抑,否定自己,屡次骂自己“太没用了”。

上中学,他接触到自己非常有兴趣的橄榄球,这是别人生的一个转机。 可是兴趣并不可以带来好成绩,成绩分数仍然惨不忍睹。 然而,即使顶着巨大的升学重压,池亦洋爸爸妈妈也没阻止他学橄榄球,他们感觉孩子找到有兴趣的东西困难,要多给他机会。

事实证明,池亦洋的爸爸妈妈做对了。 池亦洋热爱橄榄球,自发的刻苦练习。之前的阴郁一扫不见,目前的他自信、笃定、坚韧,一点点从男生蜕变成男性,最后入选国家队,走上世界年轻人橄榄球赛的舞台。

也正是由于池亦洋爸爸妈妈的支持,让他找到了自己热爱的橄榄球,热爱能带来持续学习的热情,能让他学得快乐也走得更远。 同样,假如英子母亲像池亦洋爸爸妈妈一样,支持孩子热爱的航天,也不会差点酿成跳海的悲剧了。 所以,真的的教育,不是让孩子考高分,上名校,买别墅,赚大钱,而是引领孩子找到内心的热爱,看他在热爱的事情上,做个极致沉醉者。 

每一个孩子都要成为自己生活的主角,愿他们找到内心渴望,了解自己为什么而战,在年代大潮不被裹挟着载浮载沉。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